永不消逝的生态本底 “共生与传承——景迈山的这1年和1300年”主题活动举行

永不消逝的生态本底 “共生与传承——景迈山的这1年和1300年”主题活动举行

1阅读 2024-09-28 01:48 活动

草长莺飞,春去秋回。暮然回首,“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名列世界遗产已届一年时光。这一年,景迈山和更多的世界茶人共享了一段生命历程。我们以一组数字回顾过往,展望未来。自2023年9月以来,景迈山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2%,实现旅游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84%。

值此时间节点,9月25日,由普洱市融媒体中心、《普洱》杂志社联合云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了“共生与传承——景迈山的这1年和1300年”主题活动。千年茶韵景迈香,胜友云萃盛会举。嘉木同荫,载欣而至。

陈勋儒 云南省政府原副省长、原政协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普洱》杂志顾问

陈勋儒宣布此次活动正式开始,并分享了他多次去景迈山的经历,看云雾升腾,宛如仙境,不由满怀情愫,写下《澜沧,我心向往》这首歌词。自此景迈茶香萦绕心间,遍游云南大美茶山,立下保护与利用好古茶树的宏愿,身体力行,倡导“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他力倡云南其他茶区守护好古茶树资源,争取这份世界遗产扩容光大,指出只有兼顾古茶树和现代茶园齐头并进,云茶才能健康发展。

歌曲 《澜沧,我心向往》余音未息,活动已启。普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江磊女士发表致辞。

传承有人 发展有效 保护有法

江磊 普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普洱市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

在广阔的澜沧江流域,景迈古茶山遗产区犹如一颗耀眼的玛瑙石,最为夺目。山川河流、遍布古寨村落,繁衍其间各民族的血脉、传统、信仰、风俗、文化千百年来共存一体,永远能在群山深处的回响之中,探寻出树木、泥土、石头最朴素原始,最为和谐的完美曲调。

景迈申遗成功的这一年,不仅传承有人,发展有效,保护有法。过去的一年,景迈山泱泱万木更好地惠及民生,可总结为“三个得到”,一是文化遗产得到系统保护;二是文化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传承;三是遗产利用成效得到全面展现。借助申遗成功的东风,当地政府先后谋划景迈山项目7个总投资72.59亿元;先后引进中旅集团、360集团、洲际酒店、石头纪等知名企业落地投资;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景迈山和澜沧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未来生态文明的文化高地

刘旭 云南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标识,云南的博物馆更因茶而益增其底蕴。同此时空,《景迈山:共生与传承》正应时展现一场景迈山过去、未来的蒙太奇畅想。这是一次景迈山生态本底塑造城市文明的探索。景迈山的茶文化,不仅体现在茶叶生产上,更体现在茶农世代传承的技艺、习俗和信仰中。天生万物以养人,自然不仅是人类生活的资源,更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是景迈山一千多年来能够持续繁荣的根本原因。

未来的景迈山,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茶山,还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象征性的文化高地。

沙龙对话|畅想未来景迈

慎终如始 明天会更好

杨海潮 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 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师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景迈山的茶叶在唐代就已经相当优质,景迈山以及云南产茶区今后需要多关注的应该是如何从原料提供者、初级产品生产者转换为终端消费品生产者,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慎终追远,景迈山不当出现“寂静的春天”。这一点尤为重要,景迈山的将来一定会是好的。

搬座“景迈”去中原

刘勇 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八二茶仓创始人

来自河南的刘勇属于景迈山的一个“不速之客”,他曾携家带口9人在景迈山住了6年。每次进入古茶园,看那些成百上千年的古茶树,仿佛和长者隔空对望,它们默然伫立,无言而施惠万千。爱上一方水土,只因爱上这里的人。这种互生互补的生态链,使他萌发把这质朴无华却本自具足的生态文化传播出去。于是,他在郑州打造“八二茶仓”,复刻景迈的花草树石,把一缕景迈茶的“兰香蜜韵”种在广袤的中原大地,甚至杭州,只是想让更多人看见茶农的信仰,认识景迈山,爱上景迈茶。

把景迈山“宠”起来

秦臻 广州思华年生态田园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文旅地产投资人

今年来了一次易武古六山的巡游,身体力行地用脚步丈量茶山的土地、用生命去探索和贴近瑰丽的自然,使人强健其体魄之余,还汲取了不竭的心灵能量,还有心智层面的见识。总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万里路”是对“万卷书”的跃迁,书可以路上读,且行路即是“从无字句处读书”,读到的是立体而宏阔的自然。谈到文旅,启发的力量是真实的。如今再看景迈山,觉得这简直是天赐的“茶林徒步”路线,浑然天成,自然、野奢。古人说得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何谓仁智,“己所不欲,勿施于山”,我们一定要把景迈山“宠”起来。

景迈村村寨寨欢迎你

扎约 景迈山叮铛乐队发起人 、“约见茶餐居”主理人

2013年来到景迈山谋生,迷上当地的文化,遇到一个当地漂亮的姑娘,两年后定居下来。景迈山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以“约见”为名经营起民宿,日常间三杯茶下肚,弹奏布朗族的传统乐器叮当,唱起欢快的布朗小调,将布朗族文化传递给外来的游客朋友们,传达更美的景迈山。景迈山是活态的,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这里的人文气息和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他希望未来用布朗族的旋律,搭配现代的乐理、编曲,让古老的音符在现代新章之中自由风吟,让作品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

主题对话:不同视野下的景迈山

茶也不能“贵到没朋友”

资柏 职业艺术家

资柏多年走访茶山,以一棵茶树的视角,创作了许多写实的茶山生态博物画,既具有科普又带有生态劝诫意味。他更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人与茶、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如何在长远的未来和谐共生的思考。这些,都是以澜沧江流域的茶树及其生态为观察对象带来的深远启示。作为职业艺术家,始终以艺术化的行走播撒着人文的光华。

把云南大山里的美味带到碗里来

李明 柏联酒店管理集团行政总厨、国家高级技师/营养师

早在十年前,景迈山柏联酒店就做特色茶餐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嘛,这里食材丰富,平常去哪参加国际上的美食节都带云南食材,这无疑来自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豪华礼包”。每年的6~10月份,餐饮届的同行都会扎堆来云南寻找食材。有人说,乡愁来自家乡的美食。说这话的大概是个吃货。大山里的美味确实需要走出去,但人才可不能走出去,共建景迈温馨家园,相信没有比先满足您的味蕾更切实的办法了。

面朝景迈 春暖花开

陈学礼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

人们需要意识到,景迈山申遗成功,靠的不仅仅是茶叶,而是茶叶生长的环境,是世代生活在景迈山的各族人民日积月累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知识和智慧。随着景迈山申遗成功,大家有缘在景迈山相聚,可以围绕茶叶做喜欢的事情。但需要警醒的是,茶不是唯一目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应该警惕泥沙俱下的商业洪流淹没普洱茶或是景迈山的“自然风”。如果我们富了,不要忘记尊重平凡的劳动;有钱了,不要忘记守住传统。在景迈山的传统中,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此外人们还要种地、盖房子、结婚、生娃、过节等。正是居住在景迈山上的各族人民的文化和传统赋予了茶叶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有一天,茶成了景迈山的全部,那云海依偎的大金塔,不显得孤单吗?

景迈声光伴我行

扎约(杨玉荣) 音乐唱作人、2005年星光大道人气总冠军

2005年,北京星光大道一举成名。2015年,带着对故乡这片热土的情怀,回到普洱茶的身边,重新开始。茶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礼仪价值,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与茶文化算是“金风玉露相逢”,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之旅展开了。旋律节奏与茶水“齐飞”,形成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茶,滋养了音乐创作,音乐也随茶飘向全国各地,让五湖四海的朋友认识家乡的民族文化与音乐,并到原产地来消费,这是一种“山海皆可平”的链接。

主题发言

我们都是行动者

覃延佳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在的世界仿佛被“上了发条”,你追我赶。从自然角度看,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和物质世界,已被视为影响地球的一个地质时代。“人类世”概念的提出,是对人类行为对地球造成的负面影响产生的警醒。在讲究速度、效率的社会大加速时代,作为主体的我们意义为何?

在景迈山,曾找到了答案。在虫鸣中入睡,在鸟语中醒来。和自然万木,四周的人与物深深地建立连接。这和德国学者罗萨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要想在大加速的时代构建起新的、具有亲近感的社会关系,抵抗高度个体化带来的虚无感,需要人们发展出一种深度共鸣关系。谈论景迈山的未来,一种文化的多重主体需要建立起相互促进的路径。文化遗产的活力在于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生发出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与精神表达。就此而言,谈论景迈山的未来,我们都是行动者。

主题及综述发言

让“活态”遗产真正的“活”起来

王敏正 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原云南省农业厅厅长、《普洱》杂志顾问

如今的景迈山,越来越多的村民正享受着申遗成功后带来的巨大红利。景迈山和谐的自然生态和多彩的在地文化是景迈山永不消逝的底色,而将这种共生关系永远保护和传承下去,是景迈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既要保护开发,又要传承创新。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守护好古茶园,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景迈山人的共识,也必须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共识。在大山面前,人永远是孩子。要爱护和打造好“景迈山”这个世界级的文化IP,不断提升景迈山茶产品的产业附加值、市场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才能将申遗带来的溢出效应不局限于景迈山,而是扩大到澜沧县、普洱市,乃至整个云南省,普惠大众。

景迈山是一张名片,是一份邀请函,是一扇视窗,应依托景迈山向世界展现中国茶文化的当代价值。

当今之世,边界突破正应其时。我们理应打破景迈山作为“茶人的向往之地”的界限,让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向往之地,让“活态”遗产真正的“活”起来。

《普洱》杂志官方直播间正式启动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普洱茶行业早已从线下走入线上。新媒体时代给普洱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出现了诸多乱象。2018年,《普洱》杂志首倡“普洱茶伦理”,倡导公平交易、生态与食品安全、民族平等、古茶树保护等理念。

在活动的最后,《普洱》杂志社正式宣布上线“中国《普洱》杂志官方直播间”,并授予秦明邑女士为“普洱茶文化线上推介官”。此举旨在构建一个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普洱茶线上市场,探索打造诚信、公平的官方直播平台,搭建服务企业,振兴美丽乡村的桥梁,倡导以专业和品质引领规范的普洱茶线上市场。

本次活动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普洱市委宣传部、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普洱茶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博物馆、普洱市融媒体中心、《普洱》杂志社

协办单位: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茶研究所、启步园教育集团、柏联普洱茶庄园、澜沧古茶、茶马古窖、云南下关茶厂对外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承办单位:普洱茶文化交流中心

支持媒体:云南网、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掌上春城,中华网,中国网等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来金桥闻茶香、品茶韵!金桥镇茶文化节启幕,打响茶文化品牌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